李凡妮:智能汽车时代的座舱网联趋势展望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汽车行业首场盛会,本届论坛以“聚力行稳 蓄势新程”为主题,共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与行业精英一起贯彻新精神,研判新形势,共商新举措。其中,在11月9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2:聚焦新时代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上,标普全球汽车,中国汽车供应链与汽车技术预测,车联网首席分析师李凡妮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标普汽车负责座舱以及网联行业分析师李凡妮,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座舱网联空中升级助力车厂形成市场竞争力,长期实现未来数字化服务营收》。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我今天演讲的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车联网市场规模。
  第二部分,关于座舱系统的发展和演进路线。
  第三部分,空中升级以及电子电器架构的演进。
  第四部分,未来车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
  一、车联网以及空中升级
  首先我们看全球存量车的规模,我们认为2021年全球有14亿存量车,在2028年会持续增长到16亿。而对于带有联网车辆的规模,它在存量车里仍有比较少的渗透。在全球有2.7亿的网联车,在2028年会有接近3倍的增长。
  对于车联网的服务期限,不同的车企会提供8年、10年或者12年等的车联网免费提供期限。比如说一些已经量产的车型,带有2G/3G的功能。2022年以后,也会有车企停用这部分的联网功能。整个市场在车联网服务期限内的联网车规模达到2.1亿,2028年会上升到5.4亿。
  最后一部分是带有空中升级能力的车辆,在2021年,全球差不多有9800万的车辆可以实现部分空中升级的能力。具有空中升级能力的车型是否可以实现TCU、座舱以及ADAS功能的空中升级,这部分也会有接近4.6倍的功能增长,2028年达到4.5亿的规模。
  我们看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市场的网联车总量,2018年到2021年,整个车联网规模已经有翻倍的增长。2021年网联车接近1500万的总量,我们认为它未来会继续以9%的年复合增长率有进一步的增长,在2028年达到2500万的总量。
  对于联网带宽来说,4G LTE仍是市场上主流的带宽应用,它会不断进行爬坡,但是2024年达到峰值。5G的占比会持续增长,预测2028年会达到56%的渗透率。
  对于联网带宽的演进,它会影响到一些车联网服务应用。比如说在2G、3G时代,我们更多运用的功能是安全相关的功能,紧急呼叫、道路救援等等。4G大规模应用的时候,有更多的远程控制、空中升级以及车载丰富的应用服务生态功能。而在未来的5G时代,车联网会和自动驾驶进行协同发展,在智慧城市中看到更多区域实现车和基础道路设施的通讯以及车车通讯。
  二、座舱市场趋势
  我们每年会对8000名消费者进行座舱和网联的相关调研。调研结果发现,消费者认为他对于座舱系统增强了驾驶体验。座舱是消费者购车时重要的考量因素。
  同时,消费者也会对于座舱系统有一定的担忧。消费者会将座舱系统和消费电子(手机、平板)做对比,担心在购买新车的未来几年之后座舱没有任何更新,对比消费电子来说,就会显得比较过时。还有一部分的担忧来自于是数据隐私保护以及和软件和系统的可靠性。
  对于用户比较喜好的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无线充电、影音娱乐、抬头显示、语音交互以及便捷的车联网服务和以及高品质音响。(如右图)用户座舱设计的偏好,其实我们也有做相应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超过46%的用户比较接受多联屏的方案设计,也有30%以上的用户愿意接受有一个较大的中控屏幕,车上没有仪表的搭载。只有20%多的用户偏好贯穿式一体大屏的设计方案。
  对于座舱系统来说,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仪表、抬头显示、中控屏以及副驾屏以外,从车机控制到座舱预控制器的发展,联网终端将车的数据上传到平台,对应第三方的服务以及车厂其他业务的平台。
  对于座舱的规模, 2028年,全球的座舱市场规模会达到600亿美金的水平。中国市场的座舱市场规模会超过220亿美金。
  还有一个方向是中国和国外市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屏幕尺寸相关的预测显示,在全球,比如说北美或者欧洲,更多主流的设计是9-10英寸。我们在中国市场可以看到,中国消费者对于大屏的偏好明显早于全球,红色部分是11-12英寸的屏幕,有2.6倍的增长。黑色部分是13-16英寸的屏幕,中国市场的主流屏幕尺寸是15英寸,它也有接近6倍的增长。
  (如图)对比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和电动车的屏幕尺寸搭载,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电动车的大屏需求有了非常高的占比,它的15英寸的搭载已经接近28%的比例,而在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是7%左右。
  (如图)这也是比较新兴的显示技术抬头显示。我们认为它在未来会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因为它给到用户的价值是将部分核心的车辆信息以及ADAS相关的预警、动态、导航信息更加直观的在比较好的角度呈现给终端用户,我们预测抬头显示的渗透率在2028年会上升到20%。
  AR HUD,因为光学设计的复杂性,成本等因素考量,全球AR HUD的规模会在2028年达到400万台/年的水平,中国市场也是AR HUD的主要市场,差不多有50%的占比,2028年达到每年200万的水平。
  对于座舱市场的趋势,每个品牌有多样的座舱设计,整体的趋势是车内屏幕搭载数量增多、尺寸变大,分辨率越来越清晰。结合着芯片的算力,GPU的渲染能力,座舱芯片的AI算力多用于舱内感知或者语音功能的需求。
  在生态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车企有影音娱乐、视频、游戏等应用的集成,在新车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对于沉浸式体验来说,在一些新车、中高端车型中我们看到了品牌音响以及非品牌音响,对于非品牌音响的情况也有一些新势力会搭载20扬声器的音响系统,用空间声学算法搭载杜比全景声,给到用户非常沉浸式的语音体验。
  对于芯片座舱的芯片算力分析,可以看到座舱芯片算力在不断增强,比如50-75K DMIPS芯片算力,以及100-200 DMIPS,以及AI算力未来会突破10 TOPS的芯片算力。
  对于座舱功能来说,有两个比较主要的功能:
  1、导航功能。车载导航的搭载会持续上升,从普通导航升级到车道级导航。除了定位更加精准、提供车道级的导航指引以外,它还会结合自动驾驶对于环境的感知来呈现给到用户一些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信息,更加直观,而且提升用户对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度。
  2、电动车导航。消费者有里程焦虑,车企也会自研一些电动车的导航路径算法,比如说结合车辆的电耗,用户驾驶行为、环境等信息,更加精准的预测电耗,进行导航路线规划。有些车企会结合这些指标来主动推送充换电的导航底单,对于车主来说更加便捷进行一键导航。
  对于地图来说,从标准地图和高精地图的匹配工作到未来的生产一体化,可以覆盖全国的城际高速公路,但是对于城市道路,还有一定挑战。有一个挑战是高精地图的鲜度和更新。
  对于语音而言,现在看到一些市面上的新车支持打断、可见即可说、多人对话等等,语音在新势力造车的品牌上有着非常高的整车功能控制权。
  语音朝着情感化、拟人化发展,语音助理会配合虚拟助手的形象, 结合视觉舱内感知,除了疲劳检测还具有人脸识别功能,关联用户账号进行个性化的整车设置。未来还有一些前瞻项目,比如说结合你的视线信息。举个例子,在用户看向HUD或者仪表中控的时候,系统会点亮相应的显示系统。长期来看,当用户画像足够精准,AI能力会结合地理位置以及时间、用户画像去智能推送用户需要的整车功能以及内容服务。
  在软件座舱开发的部分,会有三类合作模式:
  1、车企会采用座舱自研,自研更多的是在用户可感知的应用层软件。
  2、和科技公司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做座舱软件研发。
  3、找专业的软件集成商去集成各类车厂指定的软件模块。
  从芯片上来看,以前车机更多的主流芯片选择方案是NXP、瑞萨等等主流座舱芯片。而在中高端的座舱预控制器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消费电子的芯片厂家。比如说市场份额较高的高通、三星、AMD、华为等等。
  三、空中升级
  我们认为空中升级和电子电器架构演进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会逐渐从域控制器走向区域控制以及中央计算的方式,它主要的优点是:减少线束长度、优化电源管理。
  对于中央计算,我们也看到不同品牌会采用不同的方案,比如说2-3个不同的HPC,有很好的可拓展型,也可以售后升级,相对灵活的车型配置。
  第二类是不同的PCB集成不同的SOC和MCU方案,比如说特斯拉或者一些车企会用这样的硬件设计来推动自动驾驶和座舱相关功能的开发。
  最后一个也是比较前期的状态,单块PCB板集成MCU以及强大算力的SOC,如果是选定单个供应商,它会降低系统成本,提升整体的利润。缺点在于更高的网络攻击风险。
  对于中央计算的路线,我们认为到2033年,整个中央计算的渗透率会达到40%。北美市场来看的话,特斯拉的区域控制、架构领先整个行业六年的时间。在中国,更多的是电动品牌以及豪华品牌会首先推出中央计算和区域控制,欧洲相对来说比中国市场晚一些。
  对于车企的软件开发模式,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将软件持续迭代从车型开发周期以及硬件的开发周期进行解耦。第二部分是一些车企会将它的核心部件、软件进行自研。最后,我们认为比较终极的状态是整车有统一的中间件,进行一些车云协同的服务开发。
  对于空中升级来说,在我们的预测中,更多的新车会搭载TCU或者座舱功能、导航功能的OTA升级,可空中升级的车辆销量会从目前的1000万台上升到2028年的2500万。目前市场上对于ADAS功能、ECU升级还是比较保守的,未来在2028年,具有ADAS ECU升级能力的车型会增加到1700万台。
  四、商业模式
  1、车联网服务。
  我们看到有安全类、维修保养类、导航、影音娱乐、便捷类服务和基于地理位置的生活服务等等。
  目前大多数车企不会通过车联网的服务进行营收。我们可以看到新车发布的时候,更多的车企会提供2-5年的免费、基础的车联网服务,比如提供免费流量或者几年的影音娱乐流量。也有一些品牌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说特斯拉推出的车载娱乐服务包,是每月订阅的形式,结合商城里麦克风的硬件售卖。小鹏将无限流量和洗车,维修保养类的服务做了打包,进行每月订阅的形式。
  2、辅助驾驶软件包。
  在国际车企里,部分豪华品牌以及一些主流的想要在服务营收做未来规划的车企,他们已经在国外市场上推出了软件相关的服务包。左边是部分品牌在他们的数字商城里推荐软件服务包的个数,右边是服务包的定价。相对来说,通用的车主采取了每月订阅的形式,所以相对来说它的定价是较低的。宝马、奔驰、奥迪等等因为是豪华品牌,软件包的定价也会更高。
  如果我们将不同的软件类型进行划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软件价格是辅助驾驶等功能包的定价。导航、影音娱乐相对来说定价比较低,因为和手机有一部分的可替代性。部分车企会将他的核心能力打包在车辆软件的功能包之内,比如说奥迪品牌会将部分灯光功能的软件包的形式给到他的用户。
  最后是我们和一些车企的调研,我们看到主流车企都比较看好辅助驾驶相关的功能包,因为他们觉得用户会更接受这样的新型功能付费。目前来看,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软件包定价差不多是2-3万左右,进行一次性付费。特斯拉相对来说定价是比较高的,差不多是6.4万的定价,而且相对来说价值感知比较低,所以他的中国市场订阅率在1%-2%左右。在2021年小鹏披露的Xpilot软件选装率来看,20%的选装率已经是业内较高的水平,除了定价策略,小鹏的车主比较愿意去付费选购辅助驾驶相关的功能。
  最后是车企未来的数字化营收目标,有些国际车企有比较明确的2030年目标。比如说有些车企设定20%-30%的营收未来来自于软件以及新服务的方式。我们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软件营收目标,有几方面是比较重要的。比如说联网车的规模,怎么样简化它的激活流程,提升整体的车联网激活率,推出软件和服务包的时候可以提供试用期,让用户感知到价值,从而进行订阅和复购。
  对汽车行业技术,供应链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未来也会有亚太区的汽车科技高管研讨会,欢迎大家了解。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报道 日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