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碧波:新能源车之中国品牌崛起——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洞察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汽车行业首场盛会,本届论坛以“聚力行稳 蓄势新程”为主题,共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与行业精英一起贯彻新精神,研判新形势,共商新举措。其中,在11月10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14:新形势下的汽车行业运行和市场发展”上,汽车之家CTO项碧波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我是汽车之家的项碧波,非常荣幸受到中汽协邀请,在此分享汽车之家对于汽车消费趋势的洞察。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新能源汽车之中国品牌崛起”。大家知道,汽车之家是一个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平台,我们在消费者看、选、买、用全链条购车旅程中,听到了非常多的用户声音。
  因此,结合我们挖掘到的C端需求与对于B端的认知和理解,今天我从崛起之势、崛起原因、巩固优势等方面去分享我们对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洞察。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大环境下,中国品牌正在加速崛起。
  从去年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虽然疫情、俄乌冲突造成的生产中断、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等负面影响,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但显然新能源汽车顶住了压力,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与潜力。截止到今年9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倍。
  从关注度上看,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关注度近70%,销量占比更是超过80%,虽然外国品牌依靠深厚的品牌积淀与庞大的用户基盘,在声量上抢占了一批用户的关注,但在销量转化上,外国品牌优势被进一步瓦解。中国品牌的产品丰富,品质优秀,价格覆盖较为全面,对于用户而言,可供选择的空间更大。
  我们今年做的一项新能源用户调研,也佐证了这一点。在新能源汽车的潜在用户中,58%的用户更偏好传统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选择新势力品牌的用户也超过了三成。同时,在消费者心目中,打在传统中国品牌身上的形象标签是“技术实力强”、“口碑好”,这在品牌认知上已经接近海外主流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已然突破了固有的形象认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已经不再适用。而对于从诞生之际就高举高打的新势力品牌,显然略显单薄的品牌积淀,并未影响其一直致力于营造的高端形象,“高端”、“科技感”、“创新力”等标签,在用户心中已经开始扎根。
  中国新能源品牌形象升级的背后是新能源领域汽车品牌价值的重塑。在燃油车时代,30万元被认为是中国品牌的价格天花板。在新能源领域,蔚来、红旗、岚图、理想、极氪这些品牌的单车均价已经超越 30万,跨过了豪华车的入门门槛。而像领克、小鹏的单车均价处于20-30万元的区间,打入海外主流品牌阵地。更高的价格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显然中国品牌已经具备了品牌溢价能力。
  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近期蔚来、比亚迪等车企海外布局相关的资讯,尤其是进军国际汽车强国市场的信息,一度将新能源市场的关注点从国内拉向了海外。国内的燃油车销量替代空间加上海外市场的增量,又恰逢海外汽车产能受限的机遇期,这无疑为中国新能源品牌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从出口量数据来看,新能源出海已经起势。今年1-9月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累计完成出口18万辆,在整体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中占据的份额,相比去年提升8%。诚然,新能源汽车出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出海之路道阻且长。汽车是长生命周期的产品,不仅仅是生产和销售重要,属地化的运营和售后服务同样重要。未来想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还要依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布局,更为完善的销售与运营服务网络的搭建。
  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终于了有了与国际品牌同台较量的实力。中国品牌缘何崛起?这需要从消费群体、技术积累、产品品质、消费文化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汽车消费人群年轻化,是车圈一直热议的话题。从人群规模变化和消费偏好上看,都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利好。当前30岁以下的年轻汽车消费者占比在三成以上,而年轻人更追求定制化、个性化,也更在意外观、颜值。新能源车“个性化”、“颜值更高” 的设计,正契合年轻人关注点。
  同时,随着女性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独立,汽车消费“她力量”也在崛起。女性消费者占比已经超越30%,随着汽车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提升,驾车越来越轻松,女性消费群体比例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从汽车之家的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到,多数女性没有“燃油车情怀”,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更高,达到了73%。同时,女性新能源用户也更年轻,具备更大的消费潜力。
  在技术实力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依靠先发优势,新能源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航里程提升到400公里以上。从2012年到2021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控制器功率密度均提升了2倍,电机功率密度提升了55%。而电池包平均价格则下降了82%。新能源关键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电池成本大幅下降,促进了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推广。
  在智能网联领域,基于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中国品牌同样占据了先机。面向落地应用场景,逐渐形成“车路云网图”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技术体系,而这其中,无论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自动驾驶路测、云平台的示范、C-V2X的应用还是高精地图的数据采集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厚积累,无疑为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在技术实现不断突破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也实现了大幅的提升。根据汽车之家新车质量数据(即新车百车故障数PPH,是指拥车期在2-12个月的新车平均每百辆车故障数),2021年新能源车整体质量相较上一年提升了31.4%,质量改善显著。其中,在新能源车质量品牌排名中,超越平均线的7个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5席,海外品牌仅占2席,中国主要品牌质量可靠性名列前茅。
  此外,文化自信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作为当前主力消费群体的90后,成长于中国制造崛起、经济腾飞、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国货无论从设计、质感、品质和性能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这提升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与信任感。对于国货更强的文化自信感激发了年轻人的国货消费热情,而优质国货带来的良好体验也为这股文化自豪感带来正反馈。百度搜索数据显示,2021年“国货”关注人数占比大幅增涨,手机、服饰、汽车、美妆等覆盖人民衣食住行的多个品类国货搜索量全面增长。
  在这种高涨的“国潮”消费热情影响下,中国汽车品牌迎来绝佳的机遇期。
  在当前潜力消费人群认可度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厚积薄发,品控不断改善及强大的国潮自信的推动下,中国品牌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期取得了亮眼成绩。在今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普及的阶段,中国品牌如何巩固优势,赢得下一个挑战?
  对此,我们总结了四个发展方向,供大家参考。
  第一,推进品牌高端化,抓住时代红利。从产业发展上看,品牌高端化势不可挡,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不仅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继续升级,还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从消费趋势上看,高端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一些新势力品牌的高端产品已经取得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高端新品牌需强化高科技、高品质等卖点持续突破。
  第二,抓住细分品类机会点。我们刚才讲到,女性消费力在崛起,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关注女性用户需求,比如,跟男性更看重驾驶体验不同,女性更看重乘坐舒适性和用车性价比,那从产品设计、营销和服务上,就应该尽力去满足女性消费者的这些需求,尽力挖掘这个增量市场。
  第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用户对于品牌的认可度与价值认知。那么用户在哪里?如何影响用户?根据调研数据,新能源用户获取信息首选渠道仍然是汽车垂媒,所以说汽车垂媒是品牌建立用户触达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另外,数据显示,新能源用户在看车、选车过程中,更关注配置、价格、评测、评价等内容,新能源品牌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的强化与露出,影响消费者,强化用户心智。
  第四,保障供应链安全。芯片短缺、锂价高涨仍在持续,未来会进一步缓解,但不会马上消失。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汽车产业链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对关键资源的掌控需要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去思考,平衡供应链成本与风险,避免产能中断带来损失。毕竟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谁有产能,谁就能抢占先机,为今后的竞争增加胜算。
  刚刚我讲到了我们在中国品牌消费趋势、崛起原因以及如何巩固优势上的一些思考,简单总结一下:
  在人群变迁上,我们看到了年轻化、女性力量崛起这些趋势;
  在技术积累上,我们见证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筚路蓝缕,核心技术的厚积薄发;
  在产品品质上,中国品牌不再是“低质”的代名词;
  在文化积淀上,“国潮”崛起,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国品牌的认可度和消费热情空前高涨。
  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若要继续高歌猛进,进一步巩固优势,建议关注这些方向:
  第一、推进品牌高端化;
  第二、抓住细分品类机会,关注女性消费者;
  第三、加强品牌建设,占领用户心智;
  第四、保障供应链安全;
  新能源汽车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长坡厚雪的大赛道,企业需找准自身定位,选准发展路径,并努力建立他人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用户需求入手,避免技术能力、产品供应与需求错配。汽车之家最了解购车用户,对用户的洞察可以帮助中国品牌设计生产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汽车之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始终是用户看、选、买、用、换的首选平台。
  作为垂媒第一,每年有1.5亿用户在汽车之家平台上看车,每年2300万辆新车销售中有一半的用户在汽车之家完成选车决策,并且汽车之家拥有全网最大的用车车型库,为消费者提供了强大的选车工具。
  希望未来汽车之家能借助海量用户优势、平台优势与工具优势,继续助力消费者更好的做出消费决策,也帮助企业更好的去链接消费者,触达心智。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报道 日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