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东:病树前头万木春——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形势特点和趋势研判

  2023年7月5日-7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 新使命 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N场发布”共18场会议及若干发布、展示、推广等活动,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共识,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汽车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其中,在7月7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十:探索中国汽车产业新增长趋势”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何毅秘书长的介绍。
  我是来自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刘向东,非常感谢中汽协的邀请,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观察思考。感谢主持人让我第一个给大家先汇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汽车行业的增长在促进经济运行好转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中国经济复苏中的一抹亮色。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今年可以说是“大病初愈”的第一年,我用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题目来描述今年经济复苏的态势。
  今年中国经济恢复性向好肯定是确定性的,但是在恢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矛盾。趋势上看,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市场自我修复还是后续政策加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循环正在逐步恢复和畅通。
  重点向大家汇报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形势特点。前5个月的情况是中国经济“在波折中的复苏”,有人称之为是“K型”的复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大病初愈中的恢复肯定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而不是展现出好与坏的差别,而是整体都在恢复进程,只是恢复进度不同。
  二是对下半年经济走势进行初步研判。因为去年基数较低,下半年将更好地向经济增长的常态化水平运行回归,即向疫情前的经济产出水平逼近,这是可以期待的。
  三是未来政策取向和发力重点,对当前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市场已展现出很多的期待。
  一、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形势特点
  从走势看,今年全球经济也是恢复性的。但全球经济比较低迷,处在紧缩性政策作用下的下行周期。因为之前与主要经济体之间防疫政策的不同步,中国在疫情期间及今年经济恢复形势与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不同步的。随着全球基本都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今后(包括2024年)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会变成同步性的。如果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紧缩性政策不能随之结束的话,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步性下行压力依然会存在。
  今年来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至2.8%,而且是近些年来的最低增速。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仍将是一抹亮色。IMF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反弹到5.2%的水平,2024年仍能保持较快增长。
  相比较而言,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基本均较上年有所回落,像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增长甚至陷入衰退。美国经济增长形势略微好点,预测不会出现衰退的情况,但较上年确实也有不小的下滑。全球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
  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存在有短期的波动,原本应实现更高增长,但平均增速处在潜在产出增长的下方运行。疫情三年平均增速不是太高,大概在4.6%左右的水平。疫情优化调整后,中国经济能否从这一水平恢复到5%以上?这是今年努力争取的预期目标,也应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目标。
  怎么样实现经济运行整体性好转?二季度经济指标趋势性走弱,市场存在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这是当前由“恢复性增长”转向“内生性增长”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可能还会担心疫情的重来,对大家的预期造成影响,对新变异的疫情是否还需要升级防控?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有些身体强壮的市场主体先行恢复,比如说大型企业,但一些羸弱者就恢复的缓慢一些,即经济恢复呈现出分化的态势。
  大致呈现出四方面的态势:
  第一方面,整体上宏观经济指标在走强,呈现出恢复的暖意,但微观主体感觉到经济活动还处在非常凉意的状态。这种“温差”的存在表现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主要因为之前疫情期间市场主体受到的损失程度不一样。中小企业受损程度比较大,是元气大伤的。在恢复的过程中,这些市场主体自然也恢复得相对慢一些。
  从宏观上来看,工业增加值(特别是服务业生产)恢复比较快,社会用电量也是恢复比较快的。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国内经济活动处在非常快的恢复扩张期。从预期性指标看,小微企业恢复程度比较弱,甚至有预期转弱的可能性。现在看,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市场信心有待提振。一方面,反映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上,前5个月利润增速处在下降的过程中,除了汽车行业会有所改善外,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出现下滑,影响了后续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情况。
  PPI处在下行的过程中,关乎上游大企业的发展,4、5月份CPI是0.1、0.2%,中小企业盈利承受价格压力,大家认为如果价格起不来的话,对企业利润改善是会有很大影响的。
  第二方面,投资和消费的恢复有快有慢。二季度以来,“冷热不均”的变化比较明显。有些领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回暖,但有些领域增速保持在较高的位置。比如,消费同比增长相对较快,而且领先于投资领域。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的消费,像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反弹较快。汽车消费这两个月有所回弹,但总体仍有压力;与住房相关的家电家居等消费相对低迷。投资增长不是那么快,甚至呈现放缓的迹象,民间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市场预期有所转弱,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呈现分化。
  第三方面,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体保持增长,但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出口额度在下降。由于出口仍保持微增,只要贸易顺差保持一定比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有一定支撑,一季度有小微的负拉动,总的看还不会拖太大的后腿。分国别看,对美、日、韩、欧、英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下降较大。一方面,这反映了全球周期性需求下滑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结构性压力,比如说美国主导的“去风险化”操作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订单转移和产业链的转移。周期性影响可以通过一些逆周期调节的措施进行预防,但结构性问题促使外贸出口增长面临着非经济因素的压力。
  第四方面,就业市场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国内经济整体上在恢复,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恢复常态化运行之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较高,各行各业的就业总体是稳定的。从失业率看,无论是全国还是31个大中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大致保持在5.2%左右相对低位的位置。但青年失业率在走高,16-24岁的劳动力的调查失业率超过20%。失业率指标是滞后性指标,也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现在已到7月份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从PMI数据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都处在相对收缩的区间,企业用工需求偏弱。加上疫情期间积累的青年就业压力,现在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有近1000万以上的青年劳动力就业需要解决。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创造那么多的就业岗位,而很多企业的投资意愿在下降,在稳岗招聘需求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下半年经济走势初步研判
  今年以来,一季度中国经济走势比较不错,但二季度边际走弱,这是“病后初愈”的状态。一开始复工时候,大家可能觉得病好了,可以开足马力投入生产或工作了,但在工作过程中还是感觉比较乏力的。近期,市场机构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二季度边际走弱,让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往下调了一些。有的机构认为中国经济政策还没有完全发力,后续刺激政策没有预期那么好。
  疫情期间,服务业是受扰动比较大的行业,而工业制造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可以看到,疫情期间的工业品出口还比较不错,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疫情优化调整之后,希望看到今年服务业会有更快的增长。服务业当中,不受疫情影响的增长仍较快,比如说金融业,但受疫情影响的接触性积聚性服务业反弹加速,而受到疫情和政策双重冲击的行业恢复相对缓慢,像房地产业的恢复增长就没有那么快。从供给端看,下半年经济增长寄希望于服务业能有稳定的恢复增长。
  从需求端看,前期因疫情扰动,出口、投资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因为疫情期间消费受到抑制影响,疫情防控优化调整之后,消费将重新成为支撑经济回暖的主动力。
  今年以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会有所减弱,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只能靠扩大内需。如果投资增速能保持稳定也是不错的,但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寄希望于房地产投资的止跌回升。真正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还是依靠居民消费的回升。要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必须要提升上来,恢复疫情前60%以上的贡献率水平才行。这种情况下,扩大消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三分之二,下半年仍要在消费方面进行发力。
  促进居民消费回暖的关键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现在大家避险意识非常强,有一些预防性储蓄存在。怎么加快改善收入预期?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怎么更好地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一方面,需要减轻居民端的支出负担,现在中央提出了很多推动就业创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增加居民收入,归根结底要发挥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受预期影响,一些企业家投资比较谨慎,有待后续政策给出明确的支持。只有收入稳定增加了,才能真正解决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的状况。
  三、未来政策取向和发力重点
  二季度以来,经济指标边际走弱,引发市场对经济刺激政策的期待。最近,国务院和各财经部门加强了与企业家的交流沟通,期望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精神,引导加大投资意愿,特别是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现象重新显现。
  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提出要研究出台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出台了一些降成本、促进家居消费的政策举措,预期后续还会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解决当前需求不足和预期走弱问题。
  从财政政策说,地方上面临一定的债务压力,提振经济怎么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失常普遍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更好地发力,更积极有为,主动靠前发力,尤其是可通过中央信用扩张,强力支撑经济回暖。但现在市场争论的焦点在于扩张中央政府信用依然是债务驱动的增长,倘若债务驱动增长都不能使经济重返正常轨道的话,将来经济运行还会面临更大的债务压力,遇到更大的麻烦。
  市场期望货币政策方面是有强刺激的。但我们看到,国内货币政策走向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紧缩性政策走向是背离的。这种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相对保持了一定的稳健灵活,之所以稳健,是不能因为经济预期稍微有点转弱就进行大刺激。因为即便大刺激现在也改变不了融资需求预期弱的问题,将来也会面临着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的问题。
  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外,还有三方面的政策需要考虑。
  第一方面,促进消费政策。
  要扩大居民的消费支出,就要改善收入预期,因为居民也不喜欢“寅吃卯粮”的情况出现,当下怎么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非常重要。目前,服务型消费在持续恢复,但汽车和住房相关消费仍有待回暖,最近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及支持汽车下乡和充电桩建设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的重点在于如何把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这条“腿”给补齐。现在居民消费中还有许多制约消费的因素,包括医疗、托育、养老方面尚缺少优质的中高端供给,需要理顺体制机制,释放中高端消费潜力。
  第二方面,稳投资方面。
  要增强扩大有效投资的持续性。扩大投资总认为是债务驱动的,会增加债务负担,杠杆率会上升。在经济走弱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倘若增加一定债务能够促进经济恢复,这种债务就是良性的。这种情况下要看四方面的投资:
  (1)基建投资领域。要保持投资的有效性,要把有预期收入的项目要尽快挖掘出来,保持基建投资的稳定增长。
  (2)制造业投资领域。制造业投资的盈利水平和融资成本的问题能不能降下来?一方面看市场买不买账,市场能否回暖产生连续的订单需求;另一方面看政策是否有效,能否长期持续下去,持续改善行业发展预期。对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清洁生产等政策要一以贯之地支持下去。
  (3)房地产投资领域。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给和需求双收缩的情况,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加以改善。一方面,供给端是增加房企投资意愿,尤其是拿地意愿要增强,另一方面,真正解决居民住房负担的问题,特别是化解居民债务负担问题。
  (4)数字经济投资领域。对平台经济,现在政策预期还不是太明确,下一步要进一步明确数字领域常态化监管的政策预期,要给予平台企业、互联网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明确这类资本哪些能投哪些不能投。
  第三方面,稳外贸外资政策方面。
  最近,发改、商务等财经部委做了很多调研,分别开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座谈会。但要更大力度稳定传统出口市场,欧盟、美日韩仍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占40%以上出口份额,这个市场不能丢弃,首要把主要的出口市场稳住;新兴市场是稳外贸中的增量,要继续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出口市场。要把这些市场稳定住,还需要依靠外资企业,引导其继续巩固在华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有效畅通起来,推动中国经济运行实现整体性好转,推动从恢复性增长恢复到内生性增长上来。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已经演讲嘉宾审阅)


报道 日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