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7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 新使命 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N场发布”共18场会议及若干发布、展示、推广等活动,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共识,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汽车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其中,在7月7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十六:为中国车企出海‘加电’主题论坛”上,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娄亦龙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行业内的专家、领导和伙伴,大家下午好!我是深圳盛弘电气娄亦龙,今天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针对今天探讨的业态-汽车出海。
新能源汽车本身作为国家力推的支柱性产业,现在出海过程中也需要在海外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我们也认为充电网络本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很多国家,都是理解成为基建/基础型设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对于充-储两块,大家能否把这两块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乃至推动新能源车出海的思考。
在座很多专家都不会对充电桩产品的定义会再多探讨,但是我们认为充电桩这个产品如果从基础设施角度定义,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充电桩的本质是智能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对于产品和解决方案是有高稳定可靠的需求。
(2)涉及到国家、社会有序,引领运营商的支撑。
(3)涉及一个国家的能源、人民生活、经济运营的战略安全。
(4)产品的应用体量非常巨大,分布范围比较广。
(5)产品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6)除了产品自身的硬件可靠,服务本身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所以有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体系搭建能力,对于充电网络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充电桩单纯做硬件本身这个事情,行业发展到当前已经比较成熟,我们怎么样把充电桩乃至充电网络做成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个我们觉得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所以我们认为通过数字能源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能够把充电桩从单纯的硬件发展成为智能网络。
·充电桩出海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从几个方面来讲:
1、硬件方面挑战很多。
(1)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出海业务,尤其是靠海国家自然环境相对国内普遍都是差距不算太大同时没有太多高湿高盐的环境,但是海外面临这方面的挑战。首先在北欧一些国家,像瑞典、挪威等地,那些国家本身环境上属于寒冬、低温、高湿,烟雾比较重。我们针对这一块,在产品上做了一些优化和思考。
(2)电网适应性,在国内电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但是在海外有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3)认证非常复杂,我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咱们现在海外市场涉及到的标准非常多,有的地方认可CE或者TOA,有的地方不认可,还要有自己的标准,所以这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针对这种情况,毕竟也要适应当地国家的要求,所以我们在主流产品序列上,在相应认证报告上做的还是比较齐全的,所以在海外市场目前推广力度也比较大。
2、软件方面的挑战。国内无论是充电桩企业自身带的平台,还是比较优质的第三方运营平台,现在国内充电场站做运营的话,可选择平台蛮多,像滴滴的小桔充电、快电等等,都是非常优质的第三方平台,他们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覆盖网络,可以保证充电运营方有所选择。但是海外情况有所不同,虽然也有一些运营商有自己的运营平台,但是更多还是结算方式上和国内比较方便的移动支付结算有一些区别。这方面我们也面临着软件方面的挑战和适应。
我们的解决方式:
1、本土化经营,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我们的产品和业务布局。虽然我们不是海外企业,本身我们还是总部在深圳的一家上市公司,但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这样思考的,我既然要做当地市场,比如做德国市场,我就要有当地的业务团队和服务能力,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倒逼自己做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化。刚开始我们做海外市场的时候,也是想通过国内的渠道商,国内出海的方式也可以考虑,但是如果不到当地做本土化的经营,就无法充分理解当地的需求。所以我们现在在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像英、法、德、土耳其,包括印度也有公司,在美国也有当地的公司和合作服务商,还有东盟的国家、日韩国家,我们都是坚持到当地,有当地的人员覆盖,并且坚持本土化经营的理念来做海外市场。
2、我们还要做比较准确的产品规划,包括roadmap路标的执行。
3、在每个国家对于车子的标准也有一点区别,也要面临这样复杂的情况。
·车桩互操作一致性的挑战。
不同的车企可能解构方式上略有区别,或者新旧年代的版本电动车软件上有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出现过同一款电动车在不同国家、不同软件版本也有一些差异。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情,充电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理解,我们更多是配合和赋能新能源出海。所以我们也要充分适应车辆在不同版本、不同年份、不同国家提出的不同标准。
我们的解决方式,创造足够多的机会测试不同品牌的电动车。我们曾经向德国、英国那边专门花了一段时间测不同的品牌,专门在我们的充电站上用不同的车型,不同年份、不同品牌,甚至在不同国家标准上略有差异的去测,迭代我们自己的软硬件,提高充电桩的适配性。同时我们会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协会,咱们国内在充电方面也是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这是我们在不同的车型上,都是在不断尝试、不断测试、不断积累数据,包括像主流品牌特斯拉、BBA、现代等等。还有一些商用车,除了乘用车的品牌,我们现在也在助力一些商用车,像徐工、柳工诸如此类的电动重卡和工程机械,现在电动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以徐工为例,他们也是海外业务蓬勃发展,有一些国家比如像巴西、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标准上有可能会是以欧标的方式来做,也有可能以国标的方式。所以我们在国内也做电动重卡和电动工程机械充电设备的配套,在海外我们也有配套的能力,像沃尔沃、比亚迪。我们在不同的车子版本和车型上都做了很多尝试。
我们目前已适配的车型,覆盖了无论是国内还是车企发到海外的品牌或者车型,覆盖面应该可以在90%-95%以上,可以很好适配,比如说车子卖到海外以后面临充电的问题,如果海外基础设施网络做的不够发达,也是咱们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阻碍。所以我们尽可能在这个层面,在基础设施层面,为新能源汽车出海扫清阻碍。
·充电桩出海面临服务的挑战。
欧洲很多发达国家要求一次成功率达到98%以上,还有一个现实面临的情况,当地人可能不像国内这么卷,咱们都是10小时工作制,甚至有的“996”都是比较常态化的情况,也不觉得有问题。但是尤其是发达国家,欧美一些国家,他们对于工作时长的要求比较严格,而且那边也是普遍地广人稀,不像我们这边人口基数比较大。在当地来讲,如果我们在当地也有员工和服务商,也有工作时间的挑战,因为有的时候像我们那边,为了保障充电运营商的售后服务响应时效,我们有时候在很多地区的售后服务响应,哪怕半夜12点你说桩出问题了,需要你们的售后人员到现场支援一下。一般情况下我们也都是响应的。可见国内的公司,大家还是比较卷的心态,但是在海外这方面来讲感受会不一样。还有产品稳定应用高责任的要求。
我们的解决方案:
1、通过软件的算法形成大数据库。
2、和用户平台相连,云端协同管理。
3、我们也协助当地的投资方,我们聚焦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后端服务,我们协助投资方搭建本地售后服务的网络广度和深度。广度还是依托于当地专业的服务公司,他们有相应的人员,像国内企业自己公司铺一大堆人,难度比较大。深度上是由我们公司专业的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指导,并且协同当地服务商一起作战,一起优化当地服务。所以我们刚才一直强调要做本土化的服务,虽然那边不是我们的祖国,也不是老家根据地,但是依然要把本土化的优势扩张到每一个需要覆盖的地区。
·出海信任的挑战。
海外对于数据用户隐私的敏感度比较高,传统信用卡的支付方式比较多,我们也是非常充分理解和满足像欧洲、美国一些地区数字安全的认证要求。
·核心是建设本土化、全球化的服务运营能力。
更高的水平我们在国际市场本身就做本土化经营,深耕服务当地国家,协助那边做当地基础设施充电网络的建设。
刚才是充电的内容,储能方面也是我们公司深耕多年的业务板块,充-储两块都是做了十年以上,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比较深入。我们也认为最近我们发现很多做充电的玩家对于储能的兴趣越来越高,尤其像海外对于储能的关注点更高,因为本身那边条件各方面因素,包括峰谷电价差,包括光伏过度处理,都促使储能接下来会有爆发式增长。
充电桩本身是一个大的负载,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都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在欧洲当地,在电网做增容比国内的难度高,因为国内电网体系比较发达,而且一般的充电运营商去做电力的增容,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小,那边增容难度更大一点。
储能可以赋能充电,在合适的经济模型扩大充电场站的规模和可靠性。储能本身除了峰谷套利,在谷时比较便宜的时候充电,在尖峰时比较高电价的时候放电,是有这样的基础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服务整个能源网络的功能,比如用于动态扩容,在变压器容量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储能来做动态扩容,平滑处理。比如用于分布式能源的调峰,也可以做改善电能的质量,因为本身储能出来的电,电流质量已经改善过了。
同时还有需求侧响应的内容,做虚拟电场,我们纳入到电力负荷的交易平台当中,像咱们充电站本身是高功率的负载,这个时候会想如果纳入到需求侧响应的名单当中,实际上跟着电力部门的指令说什么时候让你降一些容量,甚至暂时关停这个场站,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本身这个响应的时候已经约定好的,这个时候可能是生意非常好的时候,越生意好的时候越是面临电力负荷的调节。在这个时候储能也可以变成一个微网/离网的系统,保证充电站能够正常充电,能够使得咱们的充电场站持续经营下去。
海外发达国家需要解决的绿色能源稳定应用,最近一段时间欧洲很多国家出现了负电价,像荷兰、德国已经出现明显电价上的问题。但是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像光伏、风力,尤其是光伏发电产能过剩,这是导致负电价的主要原因,因为那边分布式能源的发电占比相对比较高。这个时候也会出现消纳的问题。
这种问题我们在国内早就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像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政策,一方面为了调峰,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季风(音)的问题,配比一定比例的储能,有些地方甚至配到了30%,都是在一些做光伏、风力发电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样可以改善一部分由于分布式能源一段时间的产能过剩导致的消纳问题。
未来海外充电场站运营的发展方向应该也是综合能源的方向,也就是综合能源组成的形式构成一个综合供能的场站。充电桩作为一个基础输出的单元,配套储能、光伏、换电一些电池检测的功能,也就是现在国内经常提的“光储充检放”或者其他能源的形式,共同组成了这样一个综合的能源网络。
这是我们在美国那边做的光储充一体化的示范场站,像充电桩、储能当中的关键器件(储能变流器)本身都是我们最核心的业务。
这是我们理解的将来如何高效、高质量辅助建设海外充电基础设施,从而为新能源汽车出海去做很好的助力和赋能。这就是盛弘的理解。
感谢各位!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